
浏览次数: 时间:2025-04-16 02:42:25
康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浪潮中诞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曾是家喻户晓的“彩电大王”,与TCL□□□、创维并称彩电三巨头。然而时过境迁,
此次整合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出售,但是剥离重组后也意味着康佳将迎来新的“东家”。康佳多年来的战略失误和其大股东华侨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责任,易主后说不定有机会重生。
根据深康佳A公告,其控股股东华侨城✅计划推动康佳与其他中央企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核心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公告明确指出,此次整合可能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将保持不变。
华侨城计划对康佳进行整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近期一系列资产处置动作的一部分。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华侨城多次剥离旗下资产,挂牌出售了多个项目。
例如,2024年10月至11月期✅间,华侨城密集挂牌转让了包括云南文产城市商业文化综合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债权□□□□、无锡兆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33%股权及债权□□□□、江苏融德置业有限公司100%股权及债权,以及昆山康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60%股权(联合康佳共同挂牌)等多个项目。
华侨城及其子公司(康佳转让公告)给出的出售理由通常是“优化公司资产配置,加快资产盘㊣活,回收资金,增强资产流动性”。这种密㊣集的□□□、针对不良或亏损资产的处置动作,表明华侨城正在进行战略收缩和㊣资产结构优化,力图“及时止损”并回笼资金。
二是作为交易标的,康佳自身的亏损问✅题。华侨城选择✅出售康佳,也是因为康佳自身的财务数据并不好。
2011年到2025年,康健已经连续14年亏损。尤其是近5年,康佳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持续大幅亏损,5年合计亏损超过130亿元。
康佳成立于1980年,前身是“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1991年,康佳集团改✅组为中外公众股份制㊣公司,华侨城为第一大股东。
康佳曾经是国内的电视剧巨头,创始人陈伟荣与TCL集团创始人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同班同学,各自手下的三大国产品牌曾被称为“彩电三巨头”,产量之和一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
康佳之所以走到了可能被控㊣股股东“整合”转手的地步,根本原因在于其长期且日益恶化的经营困境□□□、惨淡的财务数据和不断萎缩的市场份额。
最新的业绩报告显示,康佳2024年营收111亿元较2023年下滑37.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3亿元,较2023年亏损幅度扩大52.31%。
持续为负的扣非净利润,揭示了康佳主营业务长期处于“失血”状态。这意味着,依靠卖电视□□、家电等核心产品,康佳已经十多年无法实现盈利。
作为康佳起家并赖以成名的核心业务,彩电板块的衰落是其整体困境的集中体现。康佳曾是中国彩电市场的领军者,与TCL□□、创维□□、海信等品牌共同主导市场。然而,近年来,康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根据洛图科技等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4年的中国电视市场格局已经非常清晰:海信系□□□、小米系□□□□、TCL系稳居第一梯队,三家合计销量超过2100万台,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
创维系位居第四,而康佳则与长虹□□□□、海尔等品牌一起被归入第二梯队甚至更靠后的位置,长虹□□、康佳□□、海尔三大品牌在2024年合计出货约495万台,合并市占率仅为13.8%。
尽管康佳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提到,“彩电业务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但紧接着便承认,“受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持续波动以及刚性费用压降空间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彩电业务持续承压,仍处于亏损状态”。
当前中国彩电市场呈现出“量缩额升”的特点。整体销量虽有下滑或增长乏力,但销售额却因产品结构升级而增长。
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大尺寸化和高端化,特别是Mini LED电视的快速渗透。TCL□□□、海信等领先品牌正㊣是抓住了这一趋势,凭借在Mini LED□□□□、大尺寸显示技术以及产业链整合(如TCL华星光电面板)方面的优势,巩固并扩大了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康佳虽然也在布局Mini LED等技术,但其彩电业务持续亏损的现状表明,它未能有效地在高端化浪潮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对主营家电业务的颓势,康佳寄望于通过战略转型寻找新的增长点,“消费电子+半导体”双主业战略应运而生。半导体业务,特别是围绕MLED(Micro LED及Mini LED的统称)和存储芯片的布局,被视为康佳的“第二增长曲线”。
然而,寄予厚望的半导体业务并未㊣如期爆发,反而成为了另一个拖累业绩的因素。康佳在业绩预告和财报中反复提及,半导体业务仍处于产业化初期,虽然在MLED产业化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并在Mini LED显示产品销售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尚未实现规模化及效益化产出,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具体的财务数据更是惨淡。财报显示,2024年康佳的半导体及存储芯片业务营收仅为1702万元,同比剧降94.99%,持续收缩。
为了加速半导体产业化进程,完善产业链布局,康佳在2024年底宣布,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音视频芯片设计公司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宏晶微电子)78%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
进入半导体领域,尤其是技术门槛高□□□、资本投入巨大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康佳在主业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持续的资源投入到这个“烧钱”的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的剧变,其内部的战略选择□□□□、公司治理以及与大股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对其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佳在发展历程中,曾一度过度涉足与其核心技术关联不大的工贸业务或金融衍生业务,以期快速扩大营收规模。
例如,康佳曾涉足再生资源回收贸易康佳环嘉□□□、商业保理。虽然这些业务可能在短期内(如2018-2019年营收快速增长)推高了整体营收数字,但其利润率通常较低,且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管理资源,可能分散了对核心家电业务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的投入。
近年来,康佳已明确表示要聚焦主业,主动退出或优化对主业赋能不强□□、毛利水平较低的工贸和㊣环保等业务,这本身也印㊣证了此前多元化战略可能存在的“泛而不精”的问题。
而在“研发”方面,康佳并非没有投入。数据显示,康佳在特定时期曾大幅增加研㊣发费用,例如2017年同比增长72.02%,2018年同比增长20.26%。近年来的研发投入金额也保持在每年数亿元的水平(2023年约4.98亿元,2022年约5.44亿元)。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和转化率。尽管投入不菲,并明确将半导体(特别是MLED)作为重点研发方向,但如前所㊣述,其半导体业务至今未能形成规模和效益,核心的彩电业务在技术和产品竞争力上也未能追赶上行业领先者。
这不禁让人质疑,康佳的研发投入是否真正聚焦于能够带来市场突破的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能否高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相比之下,如TCL通过持续投入显示技㊣术(华星✅光电),海信深耕ULED和激光显示,都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技术护城河和高端产品㊣线年,康佳研发费用再次收缩16.38%为4.16亿元,为近6年来最低监控摄像头视频素材。
2023年康佳缩减工贸业务,并将其并入存储芯片贸易及半导体业务,2023年这部分业务合计营收34亿元。
最为人熟知的便是2015年那场激烈的“宫斗”。中小股东与大股东华侨城围✅绕董事会控制权的争夺,导致董事长在短短两周内两度易人,随后引发了大规模的管理层动荡和人事调整,对公司的战略连续✅性□□、员工士气乃至日常运营都造成了影响。
与控股股东华侨城的关系,更是康佳发展历程中一道复杂且时常带来㊣困扰的背景。华侨城的主营业务是文化□□□□、旅游□□、房地产和电子科技,其中前两者是其核心优势所在,与康佳的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缺乏天然的产业协同效应。这意味着华侨城很难在技术研发□□、产业链整合□□、市场渠道等方面为康佳提供实质性的支持。